——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定尹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景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集体照

曾定尹教授于2019年参加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十五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并荣获“络学研究40年卓越团队”奖。

曾定尹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人民大会堂会议现场

□ 金 刚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获奖代表颁奖。在授奖人群中有一对父女,尤其引人注目,他们各自在不同领域同时获得了国家级的科技奖励,这就是来自沈阳的曾定尹教授和他的女儿曾荣。父亲曾定尹教授作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主要完成人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2019年度我国医药卫生界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科技进步大奖,也是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奖项。他的女儿曾荣主创的科普类影视片“急诊室的故事”荣获了2019年度科普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定尹教授是国内心血管病领域的著名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事医、教、研工作50多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诊治具有很深的造诣。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国际先进的介入性心脏病学技术,较早开展对国际上尚难以解决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防治的难题进行研究。1996年他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辽宁省第一个心血管病专业博士点,是辽宁省第一个心血管病专业博士生导师,为辽宁省与我国心血管病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英雄找到用武之地

曾定尹教授1939年生于广西南宁。在南国这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他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从小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毕业时,源于对医学的热爱和为患者解除疾苦的初衷,他毅然报名中国医科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是我国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途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毛主席曾为学校题写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一直是学校的校训。在这所具有光辉历史和雄厚实力的医学摇篮里,曾定尹发奋学习,刻苦钻研,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

曾定尹毕业后留校工作,不久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到农村去,为人民服务”的号召,来到辽宁省朝阳市的山沟里做了一名基层医院医生。1978年第一届中国科技大会召开,国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战略目标,曾定尹被中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潘绍周教授调回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东北地区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2019年获批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曾定尹教授10多年的基层从医锻炼,加之工作刻苦努力、坚持不懈钻研医术,在前辈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医疗水平和工作能力得以迅速提升,逐渐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生快速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临床医学骨干。1985年,45岁的曾定尹被任命为心血管内科副主任,3年后又被提升为科主任,成为全院当时最年轻的科室负责人,也成了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带头人。

开创先河完成东北首例PTCA

上世纪80年代末,心脏介入性手术在我国刚刚起步,曾定尹率先在东北地区主持开展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的新技术。这是医疗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手术难度很高、风险也很大,且需要良好的技术条件和精良的医疗设备支撑。那时候,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技术条件和设备水平都很差。在当时,医院使用的心电生理多导仪已经“服役”10多年,图像显示很差,就连一台二手的X光机也使用了8年,动不动还“罢工”。但是曾定尹教授认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追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国内的医疗水平,所以开展先进新医疗技术的研究应用迫在眉睫,只有这一条路可选择,不能等不能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知识,从零开始,努力学习钻研;没设备,他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用医院账面上仅有的50,000元资金购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视频仪,又借来生理多导仪;没病源,他耐心地一个一个说服病人,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原理,使病人逐渐接受了新的治疗理念;没经验,他从北京请来专家指导帮助完成了第一例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手术,终于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闯过最艰难的一关。

这台手术的成功,在我国东北地区开创了应用国际先进技术治疗心脏病的先河。1994年11月24日,曾定尹教授协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共同发起召开了第一届北方介入性心脏病研讨会。这次全国性的心脏病领域高层次学术会议,再次开创了一个先河——国内首次用视频直播手术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来自全国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学者云集中国医科大学,与会代表以浓厚的兴趣首次在大屏幕上观看心脏病介入手术的直播,讲解要领,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学习新技术。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对我国刚刚起步的介入性心脏病学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曾定尹教授为了更快地提高医疗技术,频频邀请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欧洲及国内外著名介入性手术专家来院进行手术演示和学术交流,使介入性手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艰辛的努力获得了骄人的成绩,新医疗技术的成功开展,奠定了曾定尹教授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在我国开展心血管病特别是冠心病防治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鉴于曾定尹教授在心血管病领域的杰出成绩,2009年他荣获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介入性心脏病学突出贡献奖”。

坚持中西医结合再攀高峰

介入性心脏病学技术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功,可曾定尹教授并没有满足于这些,他紧接着就关注起了另一个更重大的医学问题:冠状动脉痉挛及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防治没有受到重视。

曾定尹教授是我国较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就开始涉足血管痉挛在心肌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从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冠心病患者除了心外膜冠状动脉堵塞导致的心肌缺血,常伴有微循环功能障碍。然而迄今为止,医学界对严重影响冠心病预后的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2004年以吴以岭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总结会上,曾定尹教授提出,虽然在既往的研究中已经初步从基础和临床研究上验证了通络方剂对冠心病的作用,但是研究是分散的,不深入,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论和循证医学的依据。中医药是祖国医学伟大的医学宝库,要攻克难关必须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建立具有一个强大实力的中西医结合的队伍,并以申报国家科委重点基础(973)项目课题为支撑,采用现代化的科研方法,对中医药进行研究,探索中医理论创新的途径。2005年,在首席科学家吴以岭教授的领导下,团队共同努力,申报课题经过了评审,首个中医药973项目诞生了。2006年,国家科委增设了中医药的973计划项目的立项,对今后我国中医药的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曾定尹教授主持了(973)项目课题中“通络方剂对脉络绌急/血管痉挛作用机制研究”课题。络脉绌急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痉挛血管模型的构建与判断标准是研究的重大难关。为此,他克服种种困难,建立大型动物实验室,并经反复探索和试验,历经多次失败,终获成功。吴以岭教授研究团队创建的脉络学说,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重大理论原创成果,而曾定尹将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中医药传承与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做出示范作用,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曾定尹教授遵循中医药学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心血管防治服务的理念,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总结,并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进行广泛的宣讲,2000年开始连续在北京长城国际心血管大会及全国各个重要的心血管会议上策划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学术讲座,总计120余次学术报告。2016年曾定尹教授与孙英贤教授主译了国际首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专著,在同年全国心血管年会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冠状动脉痉挛综合症”的新概念,强调了冠状动脉痉挛和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心肌缺血发病机制和冠心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曾定尹团队在第十五届国际络病大会上荣获“络病学研究40年卓越团队”称号,其研究成果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痉挛综合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和“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用药。曾定尹教授在推动全国深入开展心肌缺血机制的研究和提高冠心病防治策略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

曾定尹教授是辽宁省第一个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点的创建者,是辽宁省第一个心血管病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定尹教授在关注新医疗技术推广、积极推进科研项目进展的同时,非常重视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他深深地认识到,发展学科需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学科建设需要培养学科人才,建立课题需要有科研成果。1988年他担任科主任后,首先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建立博士点。他说:“博士点内涵深厚,意味着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博士点,不仅能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还能带动和实现全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学科底子薄弱,这对科研事业刚开始起步的曾定尹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他多次前往北京,与有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参与一些重大的学术研究课题,最终逐渐打开缺口。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在医疗和科研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申报条件终于成熟了,1995年曾定尹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首次申报心血管病博士点并获得成功。为了此次申报,他组织全科同事,起早贪黑整理各种材料,节假日不休息,废寝忘食,付出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劳作。1996年,辽宁省首个心血管病专业博士点的成功创建,为学校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赞赏和嘉奖。

曾定尹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尽心尽力。他先后编写了首部高等医学院校七年制硕士生和八年制博士生内科学教材。他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其中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36名。他们都成为辽宁省和全国心血管病专业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心血管病专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学生已成为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及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国内一些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学术带头人。曾定尹教授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打造了学校良好的声誉和知名度。如今,以孙英贤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心血管内科蜚声中外,曾定尹教授仍然不忘初心,为心血管病事业的薪火相传而继续默默地耕耘着!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曾定尹教授在心血管领域的医、教、研中都取得了骄人成绩,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赞誉。作为一名医生,他始终坚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不仅医术精湛,对待病人充满爱心、尽职尽责。曾定尹教授从医50多年来,救治了很多急难重症病人,赢得患者广泛赞誉。他常常强调: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主要方面在于医生,医生要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对待方式,用良好的服务态度耐心地对待每一个病人,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实事求是的对待患者。曾定尹教授是真诚的,他真实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行医理念。他仁心仁爱,心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他始终把病人的安危和利益放在首位,谱奏着一曲感人的心灵之歌。作为一名老师,他对学生言传身教、悉心培养。多年来,他重视学生基本功培养,坚持查房示教,培养年轻医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指导医生紧跟国内外医学发展步伐,努力提高为病人服务的本领。他经常告诫同行:“我们不仅要为病人解除疾苦,还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作为心血管学科发展的践行者,曾定尹教授始终把心血管内科医疗技术发展和提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经常对医生们说,成功的医疗技术必须积极的推广和普及,要以最快的速度多形式和多渠道传播给每一名医生。只有医生的医疗水平提高了,才能够体现出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给病人带来的好处。

曾定尹教授历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家会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专业学组组长,辽宁省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心血管病学会资深专家等学术团体职务。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光彩夺目,可曾定尹教授却淡定、坦然。鉴于他突出的学术地位,耄耋之年仍频频受邀,在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推动全国医学继续教育,传授国内外心血管病医学进展。他曾获得“中国胆固醇计划突出贡献奖”,参与临床心血管病规范治疗工作,编写了指导中国心血管病临床实践的《中国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等经典著作共8部,对推动全国心血管病医疗技术发展、沉淀中华心血管病品牌做出了贡献。在201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成立40周年纪念会上,他被授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杰出贡献奖”。

曾定尹教授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是坎坷的、艰辛的、也是辉煌的。他的生命历程是一曲永远舞动的旋律,是一首永远播放的赞歌,奋进着、前行着、永不停歇。在全国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耄耋之年的曾定尹教授始终与所有医护人员坚守在临床一线。他常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就要不忘初心,尽己所能为心血管病事业奉献终身!

(本文配图由曾定尹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