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总体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因此加强冠心病防治,积极进行综合治疗,是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关键。在第十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本报记者对话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结合多年来他在冠心病防治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分享如何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开展冠心病防治以及临床研究的相关成果和最新学术观点。

 

影像技术获得突破,冠心病诊断治疗更精准

张敏州教授介绍,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技术在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领域中获得了突破。影像学的进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客观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治疗也会更加精准有效。

 

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金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二维影像技术;而现在的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技术,则可以更加精准地判断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情况。这些新技术不仅可以观察到血管的形态是否发生改变,还可以准确地测定血管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例如测定冠脉血流量、测定微循环功能等,从而加深对心肌整体供血情况的了解,让患者得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远期预后非常有意义。

此外,在新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支持下,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也有所突破。临床使用支架的材料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球囊扩张支架,到随后常用的金属支架、药物支架,再到现在的可降解支架,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的不断迭代,同样为患者带来更多利益。

防治结合,预防为主

通络治疗引领冠心病防治新模式

张敏州教授表示,自己从最初一名西医大夫到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40余年内,在围绕心肌梗死开展临床或者基础研究时发现,临床上仍存在许多问题现代医学无法解决,而通过中医药可以找到新的治疗切入点。

张敏州教授介绍,对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来说,其危险因素起源,来自于血脂异常引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以通心络胶囊为代表的药物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首发心血管事件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除具有降脂、抗炎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可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以及防止易损斑块破裂等方面。

张敏州教授看来,西医注重对病变的局部干预,如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达70%以上并伴有心绞痛时,就应进行介入治疗。但是,支架不是万能的,置入支架后患者仍然可能出现新的病变,或在支架处发生再狭窄或者形成血栓。而这些病变决定了冠心病治疗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是临床治疗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与西医不同,中医则讲究“治未病”,即未病先防,也就是控制发病早期的危险因素,遏制疾病的源头。张敏州教授表示,由我国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吴以岭教授创建的中医络病理论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助力推动了整体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来说,络病理论强调,人是一个整体,血管病变涉及全身、无处不在,既要治疗病变的血管,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更要聚焦于当前还没有发生病变的血管,以延缓疾病的发展。在治疗过程中,整体考量,包括影响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远期预后等,充分体现了脉络学说的全方位覆盖。

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中医强调整体调节,综合干预。在临床用药时,除了常规治疗外,还增加了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治疗。张敏州教授团队开展的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在依照指南使用抗血栓药物等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减少硬终点心血管事件和一些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推动“让患者健康”的这种疾病防治理念,应当在患者的发病前、发病中、发病后及康复等阶段中都要注重防治结合、整体治疗。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也一定是“养在前,治在中,救在后”。络病理论指导的通络治疗,包括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等创新药物,在不同领域都起到了引领作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临床研究,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让通心络胶囊等创新中药进一步得到国内甚至是国际的认可。

国际化研究标准、中西医专家共铸

通心络最新循证研究将为临床带来更权威证据

现阶段,随着中医中药不断发展,如何将传统中医、中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是值得学界思考的问题。基于络病理论指导下开展脉络学说的构建及其临床实践充分且全方位地体现了通络治疗的疗效和价值,为推动我国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一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也值得医学界和国人引以为傲。

2020年1月,“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这一学说的高度肯定和认可。在这一获奖项目中,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通心络胶囊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循证医学研究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显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减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

张敏州教授介绍,为进一步验证通心络胶囊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中的作用,由杨跃进教授牵头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正在进行当中。该研究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子课题之一,计划纳入3000余例患者(3790例,目前全部病例已完成入组),希望通过足够大的样本量阐明科学问题。张敏州教授所在的广东省中医院作为分中心参与了本研究,截至目前,该中心所纳入患者的随访工作已经完成,成为了该研究项目国内最早开展并最早完成随访的分中心。

张敏州教授表示,通心络胶囊用于冠心病治疗相关研究的样本量从最初200多例到目前的数千例,这本身就是一个飞跃。此外,该研究是以心血管突发事件作为终点事件,能够真正体现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有效性,是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证据。如果全国各个参与的分中心都能按照要求完成,且研究质量得到保证,那该项研究的意义将非常重大。

张敏州教授指出,当前中药要走向国际,首先临床疗效要得到国内专家,尤其是西医专家的肯定和认可。回顾既往及当前正在开展的研究也不难发现,现在中医药开展的大多数研究是以西医专家为主导,因而研究结果可信度会更高。与此同时,研究者还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规范研究设计及方法、扩大样本量,使研究结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此基础上,这些研究得到的循证医学证据才能辅助制定国际相关的指南和管理规范,这不仅是对我国更是对全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

小结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是破解当前临床难题的优化之路。络病理论指导的通心络胶囊通过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不仅证实了其在稳定斑块、防治急性心梗无复流等方面的疗效,更是为中医药的循证之路做出了示范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将中医络病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创新了中医药研发及转化的发展模式,相关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不仅是中医理论及其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推动通心络胶囊等创新中药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新起点。